学院简介

自动化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六个专业,其中储能科学与工程为 2024 年新获批专业。学院依托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开展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专业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划 2.0、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无锡市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和示范产业学院等内涵建设;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信息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硕士生联合招生和培养,学院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控制工程方向)、机械硕士授权点建设单位。 

学院坚持“双百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形成了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青蓝工程”、“科技副总”、“双创博士”、“产业教授”和“太湖人才”等构成 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自动化和机器人工程系 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了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与国内多家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共建了工业机器人实践创新中心、电气控制技术 实验室、PLC 应用技术实验室等,并建设了 20 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工程应用创 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荣获省教学成果奖,省一流本科课程、在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中获奖百余项。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硕士研究生升学率稳居学校前列,众多优秀学子被众多国内双一流 高校和国际知名院校录取。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始终秉持与时俱进、质量至上的原 则,通过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特色定位:自动化学院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将自动化、电气工 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 业,定位于培养高端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一流创新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科专业。 

2)师资队伍: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人才、内培英才、企业借 才等途径夯实教师队伍,通过教研支持、科研扶持、企研坚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和工程能力,打造一支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 

3)教学改革:学院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围绕“两性一度”的教学理念,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在“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进行深度改革。通过理实结合、案例引入、项目驱动、赛教融合、企业实习、学分置换,以及引入企业教师校内授课、实行本科导师制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 能力。

4)课程改革:学院根据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平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跨学科课程的体系架构下,通过增设前沿课程、企业课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形成专业个性,更好地掌握最新技术和知识。同时,创建三级项目训练制,提高学生从模块到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

5)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学院秉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本融通的理念,精心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创新基地等,通过“百名博士进百家企业”,挖掘企业真场景、真问题、真项目,凝练成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模拟真实 的环境中锻炼技能,在现实的工程项目中深化理解,在务实的文化氛围中融入产业。 

自动化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秉承“立足无锡、融入产业、面向区域、服务发展”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厚基础、重实践、能创新”的一流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修订思路包括:

1)优化课程体系:瞄准产业前沿、挖掘企业需求,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强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优化跨学科课程,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2)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学分比例,全面引入创新创业、产教融合、赛教融合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突出产业特色: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凝练学科专业特色,设计弹性知识模块,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

无锡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9636号-1 苏ICP备08108488号-1 地址: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   邮编:214105  电话:0510-80560131